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 孟子(约前孟子(约前 372372 一前一前 289289 ),名),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是儒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世常以“孔孟”并称。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可分为三部分(一)( 1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二)、( 2 、 3 )运用战例证明论点。 2 段: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3 段: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三)、( 4 )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天时不如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天时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释义、翻译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本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三里之城 ,, 七里之七里之郭郭 ,, 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而不胜。不胜。夫夫环而环而攻之攻之 ,, 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 ;; 然而不胜者然而不胜者 ,, 是是天时不如地天时不如地利也。利也。本段从攻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本段从攻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三里之之城城::方圆三里方圆三里的的内城。内城。郭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古义:外城。 今义:姓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而不胜: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环,围。而,表转折,却。夫夫环而攻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