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及杜诗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雨中凭栏,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761 )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第一节赏析:1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势之大,风声之响。同时,“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3 、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4 、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破屋)第二节赏析: 1 、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 49 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2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第三节赏析:1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长夜沾湿)2 、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四节赏析:1 、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 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祈求广厦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推己及人感情升华个人痛苦忧国忧民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