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作文讲评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 分)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③ 全文不少于 800 字。 就这么一个作文题,它旨在考查学生的什么?需要我们的学生首先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将这篇作文作好?如何审题?错误审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春天之美或赞美春天的景色人不能无所作为或应注意细节应随时代潮流而动,适应社会细雨、闲花的悲情 这个材料给了我们些什么信息呢?一联唐诗、五种理解、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 先说“一联唐诗”,先得看明白这联诗在说什么吧,看不见的细雨把衣服淋湿了,花瓣悄悄落地听不见声音,这是字面上看明白了,再读一遍呢,恐怕意思还不仅限于此。假如实在读不出其他意思,没关系,试题紧接着给你提供了五种理解。问题是你对着五种理解是不是真理解了。一要读懂材料1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可这样立意:其次要分析材料 春天般的品格(和风渐染、润物无声,引申出人间的各种真情) 无声的经典 你是否读过这样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亦如诗句本身,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人心,拨动心弦,在这个“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当道的聒噪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来呼唤无声的经典?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志怪,它们林林总总地占据着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争抢着去买、去读,紧紧跟随着潮流的脚步。然而在这片虚华的背后呢?却是掩饰不住的空洞和空泛。由材料引出所谈问题反面举例论证分论点一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