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 我的童年 童年是长鸣的知了,吟唱着不老的歌谣;童年是飘舞的风筝,牵引着美丽的梦想;童年是摇曳的秋千,荡漾着欢快的笑声……然而,季羡林先生却认为他的童年记忆是辉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季羡林的童年。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季羡林( 1911.8.6—2009.7.11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 12 国语言,对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他的主要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1.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句中的“红”“绿”“灰黄”是指真实的颜色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结合下文,句中的“红”“绿”“灰黄”显然不是指真实的颜色。“红”和“绿”代指有滋有味、绚烂多彩的童年生活,而“灰黄”则代指孤苦伶仃、艰苦无奈的幼年生活。 研读赏析研读赏析 2. 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 ( 每家有几十亩地 ) 特别孝敬她的。(句中的“特别”一词能否省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省去“特别”一词,表明老太太的两个儿子送白面馒头给她吃,纯属人之常情,自然又随便。加上“特别”一词,则体现了送白面馒头行为的非同一般,“孝敬”的程度愈加深厚。 3.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在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作者在文中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明确:以“花朵”喻指“儿童”,情在理中;拿“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来喻指对儿童的爱护要有“度”,理在情中。这样写,既表达了对幸福童年生活的羡慕,又对那些溺爱子女的年轻父母给予了严肃直白的批判。言语中肯,主题在升华中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4. 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篇末再现“灰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童年生活是“灰黄”的,孤苦伶仃、艰辛无奈。直到我六岁那一年,告别家人的时候,故乡依然“一片灰黄”,凋零落后、悲哀无比。这样的结局,“我毫无办法”,但却更加坚定了我苦苦寻觅“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的信心和决心。读完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