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专题——我跟鲁迅学写作鲁迅写作妙招一:• 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 , 大概因此 , 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 , 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 , 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 , 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 :“ 应该这么写 , 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 , 那么 , 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 , 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在这里 , 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 , 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 , 这要改作 ,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 , 还得加些渲染 , 使形象更加显豁些。’”鲁迅说“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 那么 , 他是充分肯定了这样的学习写作的方法了。 ( 《且介亭杂文二集》 )在质疑中阅读• 1919 年 鲁迅在《国民公报》发表了《我的兄弟》• 1925 年,时隔六年之后,又写了《风筝》,《我的兄弟》共九段,《风筝》共十二段,究竟为何鲁迅对这段童年小事一写再写,为何又把题目改为《风筝》?请同学们细读两篇小文,把两篇小文中不变的内容画出来,变的内容用【】圈出(双色笔)对比阅读,美点赏析• 如果说《我的兄弟》是一幅线条明晰的素描,那么《风筝》可谓是一幅绚烂多姿的油画。• 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这两篇文字后更喜欢哪一篇?试举其中的某一段对比阅读,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