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 讲读 5 - 7 自然段 ) 1 .吃透文本 第三部分 (5 - 7)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 5 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 6 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 7 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2 .疑难探究 (1) 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 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