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高晓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性,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中国农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的中国农民,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萌发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这一切都令高晓声“非常激动,非常感佩”。在这样的社会及作家情感的背景下,高晓声创作了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小说系列,《陈奂生上城》是其中一篇。作者简介: 高晓声, 1928 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45 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解约》, 1957 年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直到 1979 年“探求者”冤案平反,才重返文坛。他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 1979 年、 198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陈奂生系列小说” :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 高晓声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解放三十几年来农民的生活,挖掘到了经济、历史、民族性格、心理的深层,揭示出农民辛酸命运的深刻根源,形象地显示了“左”倾错误给人民、给社会主义事业所造成的灾难。更为深刻的是,作家进而发现并揭示了“左”倾错误、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民族弱点。正是在这一点上,高晓声接通了鲁迅探讨“国民性”问题的源头,塑造了李顺大、陈奂生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情节结构:上城卖油绳准备买帽子受冷患感冒巧遇吴书记高价住客房总体把握陈奂生:陈奂生在当代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他正直、善良、勤劳、憨厚,“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正是千千万万的陈奂生,以辛勤的劳动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上、政治上也是个弱者。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就不算是欺他。”更为可悲的是,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没有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陈奂生的悲剧在于“他们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材料。”在写他的时候,作者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