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陆蠡 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 巴金字词积累• 陆蠡( )淅沥( )移徙( )婆娑( ) 涸辙( )猗郁( )瞥见( )葱茏( )纤细( )急不暇择( ) 蕈菌( )揠苗助长( ) lǐxīlìxǐpósuōhézhéyīpiēcōnglóngxiānxiáxùnjūnyà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2 、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绿— 囚 绿— 绿— 绿 读“绿”——品读悟情,感受形象 1 、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读“绿”——品读悟情,感受形象 2 、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 , 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请读出你的感受。一丛小草折射 生命的灿烂两只蚂蚁表现生命的力量读“情”——品析悟旨,探究意图 1 、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2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 相关链接——陆蠡其时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 1938 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相关链接——陆蠡其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幼时有神童之称。 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1 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相关链接——陆蠡其文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