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年前的 9 月 18 日,也就是 1931 年的 9 月18 日,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袭击沈阳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九 · 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 1934 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个观点,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作为中学生,重温这一段历史很有必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中国人中国人失掉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鲁迅 •《且介亭杂文》珠海四中 黎学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 ---“ 中国人”和事件 ---“ 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九一八事变 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 · 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听课文朗读, 思考下列问题。1. 本文揭示对方什么错误的论点,对方的论据 是什么?为什么在开头提出对方的错误论点?2.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这种反驳方式 叫什么? 3. 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作者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一)生词学习。 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 )蔑 脂( )粉 脊( ) 梁 抹( )杀 前仆( )后继 状元宰( )相 搽( )kǎikuāngzhīmǒzǎixǐngwūjǐpūch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两年前 :: 总自夸“地大物总自夸“地大物博”博” 不久不久 : : 不再自夸只希望“国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联” 现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