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日 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 注 ] ① 大历二年( 767 )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君 子 于 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于,在。役,服役,指当时统治者征调劳动人民服役。 鸡栖 (qī) 于埘 (shí) 〕:鸡进窝了。埘,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日之夕矣:天 ( 已 ) 晚了。之,句中助词,无义。夕,傍晚。羊牛下来: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下来,指归家。 曷其有佸 (huó) :如何才能相会呢 ? 桀 (jié) : ( 鸡栖的 ) 小木桩。下括:也是“下来”的意思。括,至。无饥渴: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注释】 丈夫服役在异乡,归期漫漫真久长。哪年哪月能归来,家鸡进窝真匆忙。眺望夕阳渐西沉,牛羊纷纷下山岗。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不思量 ! 丈夫服役在异乡,没日没月真漫长。不知何时能相会,家鸡进窝已安顿。眺望夕阳渐西沉,纷纷下坡是牛羊。丈夫服役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状。翻译一: 翻译二: 丈夫被征调去到远方,不知道期限还有多长。啥时候才能回到家乡?鸡儿到时进了窝,西天就要落太阳,牛羊也都下山冈。丈夫被征调去到远方,此刻叫我怎么能不想 ! 丈夫被征调去到远方,多少日月已无法计算。啥时候才能团圆再见?鸡儿到时进了栏,西天就要落太阳,牛羊也都归了圈。丈夫被征调去到远方,但愿他平安多加餐饭 !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赋”与“兴”的使用。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通俗地说,就是平铺直叙。这首诗的两节都运用了这种技巧,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平铺直叙,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与此同时,这首诗还运用“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鸡栖于埘 ,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不仅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诗歌通过这几句刻画的日常生活细节,点染着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妻子思念的气氛。本诗表达技巧 夕阳西照之时,鸡儿、羊儿、牛儿正在归圈,而思妇却形单影只,目睹此景,不能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