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模式—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问题专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认为: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意味着少种粮食多种菜,要是这样免不了出现新的供求不平衡。据农业部统计 2000 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高达 2.5 亿亩,总产量 4.4 亿多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66%,根据这个数据我国人均占有 2 分菜地,每年要吃掉 350 公斤蔬菜;可是根据城调队的资料,去年人均只吃 120 公斤,除了一部分加工和出口的蔬菜外,更多的菜烂在农民的地里。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平原区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种植业,在山区发展经济林,在牧区发展名优畜牧业产品,在低洼水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城郊发展肉禽蛋奶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使农、林、牧、鱼、副业全面发展,把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棉花和水产品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名优特产品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步伐搞好生态林建设,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是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现在的特色农业包括立体农业、空中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彩色农业、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海水农业、草地农业、沙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高优农业)等。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特色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经营,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要实现规模和品牌两手抓,有规模没品牌不行,有品牌没有规模也不行。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也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以避免分散种植、小规模经营、低水平重复造成的弊端。以名优特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牛羊肉、奶、水产品和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