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哄骗。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 1881 - 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者介绍时代背景 : 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1 、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 、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 3 .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 .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5 .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 1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 )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 )求神拜佛是“自欺”。6 、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 、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8 .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9 、提问:第 6 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