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模式中的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开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开展。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开展和不断进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培养平台以及培养办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贯通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与科研化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标准化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驱动;模块式课程;多元考核 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思维欠缺,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根底课程学习阶段为期1 年,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根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管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大多参考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足新颖、授课内容更新迟缓、教学办法较为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无视了理论传承和创新,过多注重实验技术培养,且局限于细胞、动物等根底实验,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只会做〞实验,而不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缺乏。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硬件与软件等条件欠佳,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仅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高精尖实验仪器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比例失调,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实验技术人医 学 研 究 生 科 研 驱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