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同镇之败虎堡考略——兼论败虎堡石碑题字“永宁”所体现的蒙汉关系翟禹 薄音湖(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历史系)引语笔者在 2007 年 8 月对座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的败虎堡①作了查勘,在堡中发现了两块颇有价值的石碑,包括题字为“永宁”的石碑和一块庙碑,涉及到了九边军政制度和明蒙关系的一些内容。关于对明代九边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明蒙关系的研究,前人基本上都是从整体来论述②,而从某一个军堡出发的这种个案研究迄今较为缺乏,本人的这篇文章就是要以明代大同镇长城防务体制中的典型军堡——败虎堡为中心来进行研究,并对这两块石碑略作考释,同时对此堡在明蒙关系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作一论述。一、败虎堡概况明代是中国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极为紧张的时代,自从蒙古贵族势力退回北方草原以后, 仍旧不断南犯,明朝军队与蒙古诸部在北方呈现长期拉锯状态。因此, 明廷陆续在与蒙古对峙地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并建立了九边军事重镇,以图防御。九镇之一的大同镇因为地处极冲,蒙古军队多从此处南下。有明一代, 为了有效抵御北方蒙古部落的不断南侵,在这里修筑了诸多的军堡,但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代人不断努力,逐渐建立起来的。大同镇的“灭胡、威胡、败胡、阻胡诸堡皆孤悬绝塞”③。其中,败虎堡建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隆庆六年包砖④,隶属于九边重镇中的大同镇的守道分辖西路(表一)。西路“参将分辖平虏、败胡、迎恩、阻胡凡四城堡,俱极冲之地。”⑤史籍中多载败虎堡为一“极冲地方”,“胡骑一驰,呼吸可至,如镇川墩、泉儿沟等处皆通大虏,零骑不时入略。”⑥可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笔者在实地考察中观察了败胡堡周围的地势,发现堡方圆十几公里内的地势极为平缓,且此处是山西平鲁区通往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必经之地。可以想见, 在明蒙激烈对峙的年代,此处必是战争多发之地,史籍中也有多处关于此处发生的战争的记载。表一大同镇下辖各道、路及军堡一览表⑦道路城、堡巡道不属路大同城、聚落城、许家庄堡、浑源城、王家庄堡、灵丘城、广灵城北东路得胜堡、 镇羌堡、 弘赐堡、 镇边堡、 镇川堡、 拒墙堡、镇河堡、镇虏堡阳和道东路阳和城、天城城、守口堡、靖虏堡、镇门堡、镇口堡、镇宁堡、瓦窑口堡、永嘉堡新平路新平堡、平远堡、保平堡、桦门堡守道井坪路井坪城、朔州城、灭胡堡、将军会堡、乃河堡、应州城、怀仁城、山阴城、马邑城、西安堡西路平虏城、迎恩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