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12名园金戈铁马声•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拙政园也有着不解的缘份。清咸丰十年(1860),李秀成率军攻占苏州后,建立苏福省。据<<苏台糜鹿记>>载,“以复园吴宅东拓于潘,西拓于汪,兼而并之,建为王府”。据说,李秀成在忠王府时,喜欢在后花园见山楼办公,此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建,楼上楼下互不相通,比较安全,公务之余,放眼窗外,可远眺西部群山,近观则园中景色尽收眼底。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英雄已去,楼榭依然,见山楼载荷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风云。3拙政园中部水景区,水池占了全园的五分之三。拙政园池水面积约占该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也十有八九临水建造。香洲石舫造型美观,站在船头,脚下水波涟漪,四面通透豁亮,让人联想到古时画舫如鲫过江的嬉戏场面。园内还种植着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以花草观赏为主题的诸多景点。早春时分雪香云蔚亭的早梅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天嘉实亭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天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凋。见山楼满足人的视觉,远香堂调动人的嗅觉,听雨轩则让人的耳朵充分领略雨打芭蕉的美妙境界,拙政园无微不至的设计令园主一年四季都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之中,体味东方艺术的感性之美。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水景因地制宜以水见长4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切记滋蔓芜杂。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厅山》中写道:“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玲珑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绿意,又有情趣山石点石成景5园内小品在中国园林中植物配植度讲求自然美的效果,不像古代欧洲园林那样被过多的理性与秩序所干预。而是让花木的“天造”风格保持下来,同时也注重在山水人和建筑等相契合中得到运用。强调自然,因地制宜,随地而植;或是独立成景或是和其他地景观材料搭配,按照人们地审美规律要求种植在一定地位置上“一叶芭蕉,几竿修竹,梧荫匝地,插柳沿堤,栽梅绕屋”。以花木去造园林“门庭植之,而使入狭然后以得景广”给人营造壶中天地得感觉。还有“隐蔽围墙,扩展空间,陈列鉴赏,景观点题”。除了这些从美学和造园功能得方面出发,更多得是为了给人一个舒适柔美,蕴涵意味的天地“笼罩景象,成荫投雨,借听天籁,芬芳遍布”园林植物678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