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质硬度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 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讨论基质硬度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 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摘要:目的 分析脉搏波速度(PWV)与动态血压各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72 例 1 级~3 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测定,采纳相关及偏相关、单向方差分析方法,结合年龄、性别、体型、病史、血生化等指标分析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PWV 与 24 h 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脉压(PP)、SBP 变异率、白天及夜间最高 SBP、最低 SBP、平 均 SBP 、 平 均 PP 、 SBP 变 异 率 、 SBP 负 荷 、 夜 间 SBP 下 降 率 正 相 关(P0.05),舒张压(DBP)昼夜节律减弱组 PWV 小于消逝组(P[1],因此,脉搏波速度是动脉僵硬度的良好替代指标。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反映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与心、脑、肾及血管等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药物选择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然而,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讨论,尤其是 PWV 与血压负荷值、昼夜血压节律等的关系报道较少,本讨论即观察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讨论对象 选择 20XX 年 5 月―20XX 年 2 月中日友好医院 1 级~3 级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 72 例入选本项讨论,所有患者高血压诊断均符合 20XX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均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吸烟饮酒史、体重指数、腰围等一般资料情况。共入选患者 72 例,其中男 39 例,女 33 例;年龄 22 岁~85 岁(64.17 岁±11.88 岁);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正常 6 例(8.3%),减弱 44 例(61.1%),消逝 22 例(30.6%);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正常 12 例(16.7%),减弱 40 例(55.6%),消逝 20 例(27.8%)。 1.2 讨论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纳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气囊标志处对准肱动脉,仪器自动 30 min 测量 1 次血压值,总测定时间为 24 h,由计算机自动输出监测结果,有效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定义为监测时间大于24 h 且有效读数大于 80%。采集 24 h 平均血压值及血压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白天(06:00~22:00)及夜间(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