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讨论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教学讨论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进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出我国大学传统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已不适应人才培育和科学讨论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存在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等问题,进而结合教学讨论型大学的特点,探究了教学讨论性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新模式。 [关键词]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 教学讨论型大学 学院制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是高等学校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是高校学术组织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也是高校运行体系的重要环节。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状况。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水平高,就能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有活力,学校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创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突破制约学术功能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改革进展的战略重点。教学讨论型大学更应该注重教学、科研功能协调发挥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新模式。 一、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的历史演进 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老师会,此后讲座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欧洲各国大学的传统形式,并经殖民地政府或民间移植成为曾遍及全世界的学术组织模式。19 世纪,美国大学里产生了学系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19 世纪上半叶,俄国产生了教研室,成为前苏联传统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基层组织普遍采纳的是“校—(院)系—所(中心)”三级管理的学院制模式。 建国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沿用欧美的学院制模式,大学下设学院,学院下设若干学系,相应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主要是系或讨论所。直到 1952~1957 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和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学习前苏联经验,我国大学才取消学院建制,将一门或几门性质相近课程的授课老师组织在一起,组成教学讨论指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导组或教学讨论室,后来统一变为教学讨论室,实施“校—院系(所)—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术组织结构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教研室是大学教学科研组织中最小的单位,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实体,所有教学科研人员都归属于各自的教研室。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根据这种模式,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