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流淌出来的思念流淌出来的思念 如伊 音乐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厅上空缓缓弥漫,耳语般如泣如诉如吟如歌,他独自坐在展厅的中央,头颅低垂,眼帘微阖,静默得犹如一尊雕塑。他那音乐家特有的灵敏的耳朵正在分辨和记忆音乐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还有音符间千变万化的组合,从他的面部表情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内心情感:他听到了声音的色彩,他触觉到了父亲的温度,他看到了那旋律勾勒出的一幅幅悲壮的情景。 此刻,纪念馆展厅的门外陆续来了一些观众,观众们很默契地停在了门外 ,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静静地听着从展厅里飘散出的音乐,那音乐潺潺流水般地从大家的心底流淌,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一幅一幅地在大家眼前展开。 一个刚刚到来的中年观众低声地惊叫:呂其明! 是的,他是吕其明,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他为雨花台烈士,也为他的父亲吕惠生烈士刚刚创作完管弦乐组曲《雨花祭》。这组乐曲马上就要随着新陈列的纪念馆一起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观众们的检阅检听。吕其明在展厅里试听音乐效果。 接受任务 多年来作曲家吕其明心中藏着一个愿望,就是要写一部音乐作品献给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雄们,包括他亲爱的父亲吕惠生。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他被邀请创作一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背景音乐。吕其明有些兴奋,如同当年接受《红旗颂》创作的心情一样。所不同的是,当年创作《红旗颂》时吕其明刚刚 35 岁,虽然之前已创作过《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微山湖》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歌典,但创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还是第一次。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创作《红旗颂》时的心情:心潮激荡,夜不成寐。那时,一次次回忆的是战火纷飞的战场,是迎风漂动在北京天安门前的那面红旗,他是噙着热泪,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红旗颂》的第一个音符。这部交织着血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火、信念与追求、奋斗与牺牲、胜利与光明、沉思与激情的交响诗篇,已被列为 20 世纪世界华人的音乐经典。吕其明正是用他对红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就了这部华彩乐章。现在他将要创作与《红旗颂》同样题材的《雨花祭》。假如说《红旗颂》颂扬的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面红旗,那么《雨花祭》就是吕其明敬献给为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第一面红旗而牺牲的烈士们的一曲颂乐。吕其明兴奋中带着些激动,他要将多年来对父亲的思念对先烈的崇敬化作曼妙的音符播向世界。 接受这一特别的创作任务后,吕其明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