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载不动一点“乡愁”——当代“乡土文学”重读札记载不动一点“乡愁”——当代“乡土文学”重读札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概念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相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动。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把“乡土”强调到重要的地步,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当然,90 年代以来的被称之为“乡土文学”的作品也多种多样,并非都是在有意识地进行“现代性反思”。但我们可以看到与现代性相关的那些反思性要素融合在其表达的主题中。我们之所以试图用“乡土”来描述 90 年代描写农村的作品,是因为它比“农村题材”这一概念更宽广更多文化上的内涵,更少了原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农村叙事规定的意义。 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然而,我们在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多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或者是对乡村大地的形而上的思考,或者是对乡土生命体验的一种揭示,或者是对乡村生存意识的一种提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有一种更为素朴的存在,那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味。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当代乡土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就是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土记忆则会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所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所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不是孰优孰劣,孰是孰非,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只是一种差异,只是表明文学的现代性进展至今所具有的形态。 一、张炜:反现代性的精神逃逸 在众多书写乡土中国的作家中,张炜无疑是最有立场也最有内在性的人。最有立场,是说他的价值观念非常明确,他始终以乡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