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的基本知识 一、制冷剂介绍 (一)制冷剂的概述 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它是在制冷系统中不断循环并通过其本身的状态变化以实现制冷的工作物质。由于制冷剂的沸点一般比较低,在-20~-50摄氏度之间,所以由压缩机将它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经冷凝器后将它冷凝成为常温高压的液体,然后在蒸发器内与外界常温气体产生热交换,制冷剂会吸收外界气体的热量而汽化,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二)制冷剂的发展史 19世纪中期出现了机械制冷。雅各布.帕金斯(Jacob Perkins)在 1834年建造了首台实用机器。它用乙醚作制冷剂,是一种蒸气压缩系统。二氧化碳(CO2) 和氨(NH3)分别在 1866年和 1873年首次被用作制冷剂。其他化学制品包括化学氰(石油醚和石脑油)、二氧化硫(R-764)和甲醚,曾被作为蒸气压缩用制冷剂。其应用限于工业过程。多数食物仍用冬天收集或工业制备的冰块来保存。 20世纪初,制冷系统开始作为大型建筑的空气调节手段。位于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的梅兰大厦是第一个全空调高层办公楼. 1926年, 托马斯.米奇尼(Thomas Midgely)开发了首台CFC(氯氟碳)机器,使用R-12. CFC族(氯氟碳)不可燃、无毒(和二氧化硫相比时)并且能效高。该机器于1931年开始商业生产并很快进入家用。威利斯.开利(Willis Carrier)开发了第一台商用离心式制冷机,开创了制冷和空调的纪元。 20世纪 30年代,一系列卤代烃制冷剂相继出现,杜邦公司将其命名为氟利昂(Freon)。这些物质性能优良、无毒、不燃,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区域,显著地改善了制冷机的性能。几种制冷剂在空调中变得很普遍,包括 CFC-11、CFC-12、 CFC-113、CFC-114和 HCFC-22. 20世纪 50年代,开始使用共沸制冷剂。 60年代开始使用非共沸制冷剂。 空调工业从幼小成长为几十亿美元的产业,使用的都是以上几种制冷剂。到 1963年,这些制冷剂占到整个有机氟工业产量的98%。 到 1970年代中期, 对臭氧层变薄的关注浮出水面,CFC族物质可能要承担部分责任。这导致了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通过,议定书要求淘汰CFC和HCFC族。新的解决方案是开发HFC族,来担当制冷剂的主要角色。HCFC族作为过渡方案继续使用并将逐渐淘汰。 在19世纪90年代,全球变暖对地球生命构成了新的威胁。虽然全球变暖的因素很多,但因为空调冷柜制冷耗能巨大(美国建筑物耗能约占总能耗的1/3),且许多制冷剂本身就是温室气体,制冷剂又被列入了讨论范围。虽然ASHRAE标准34把许多物质分类为制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