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遗传代谢性肝大肝大分类•感染性肝肿大:病毒、细菌、衣原体、真菌、原虫、寄生虫感染等。•非感染性肝肿大:•(一)代谢性肝肿大:先天遗传性,后天性•(二)血液病性:•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贫血;白血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三)淤血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四)胆汁淤积性:胆汁淤积、胆总管结石等。•(五)肝硬化性:门脉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六)肿瘤性: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七)结缔组织病:SLE,JRA,干燥综合征等。•(八)药源性和中毒性:氯仿、重金属、等引起。先天遗传代谢性肝肿大•糖代谢异常:•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氨基酸代谢异常•酪氨酸血症•胱氨酸血症•尿素循环酶缺陷所致高氨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脂质沉积症(肝脾大)•高雪氏病•尼曼-匹克病等•粘多糖病:I,II,III,VI,VII型等。•其他代谢异常病:•肝豆状核变性•脑肝肾综合征•肝脏淀粉样变性等•肝糖原累积病•糖原累积病:是由于酶的缺陷所导致的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依据所缺陷的酶可分为12种类型。•主要损害:肝脏、脑、肌肉、心脏、肾;损害肝脏为主的称为肝糖原累积症。•临床上能引起肝肿大者(8种类型):I,II,III,IV,VI,VIII,IX,X;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肿大。•I,III,IV:肝损最为严重。•其中能引起肝脾大者:III,IV型•能引起空腹低血糖者:0,I,III,VI,IX•能引起心肌受损者:II,III型。•VI,VIII,IX,X:肝大,病情较轻,预后多较好。•确诊:肝穿刺活检。•分型:肝细胞,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行酶学检查。•糖原累积病-I型:最多见。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缺陷所致。包括Ia,Ib,Ic,Id4个亚型。•该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分解出葡萄糖,对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该酶缺乏时,易出现严重空腹低血糖。•低血糖—反调节激素升高—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6-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血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高---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胰岛素水平降低—促进外周脂肪分解—游离脂肪酸升高---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肪变性。•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嘌呤合成代谢亢进。•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症: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低血糖、酸中毒、呼吸困难、肝大等症状和体征。•轻症:则常在婴幼儿期因生长缓慢,腹部膨隆而就诊。•身矮、肝肿大、肌肉松弛。•血小板功能不良,有鼻出血等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和乳酸血症;血清丙酮酸、甘油三脂、胆固醇、尿酸等均增高。多数肝功正常。•可见骨质疏松和肾肿大。•糖原累积病III型(GSD-III):•脱枝酶缺乏使糖原分解不能正常进行(IIIa,IIIb)。较I型轻。•以生长迟缓和肝大为主诉。且常在4-6岁时出现脾肿大。不少患儿肌肉受累,表现为肌无力。可有心脏扩大,不累及肾脏。低血糖发作少见。•血尿酸,血脂,乳酸及酮体正常。•转氨酶明显增高,血脂增高程度不一。•GSD-VI型:肝磷酸化酶缺陷。•患儿多在幼儿期即表现肝大和生长迟缓•无心脏和骨骼肌受累。•低血糖、高血脂、酮体增高程度较轻•随年龄增长,肝大和生长滞后情况也逐渐好转,且常在青春发育期消失。半乳糖血症:•半乳糖代谢途径中酶的遗传性缺陷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以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缺陷所致者最为多见,且病情严重。•1-磷酸半乳糖在肝、脑、肾积聚,导致胆汁淤积,肝肿大,黄疸,低血糖,肝功能减退等,最后发展为肝硬化。母乳者症状较牛乳喂养者重。•表现:呕吐,拒食,黄疸持续不退,肝大,可出现白内障。最后多因感染,腹水,出血,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较轻病例,病程缓慢,到婴幼儿后期或学龄前期才发现肝大,常有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或晶体白内障。•确诊:血、尿半乳糖水平升高;•红细胞等酶学检测: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缺乏。•肝豆状核变性:•由于铜蓝蛋白活性降低,导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铜沉积在肝脏、脑、肾、角膜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年龄3-60岁,7-12岁最多见。•早期症状不一。约50%以上病例以肝病症状开始。20%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症状。其余30%以肝病和神经系统的混合表现开始。少数以溶贫、骨关节症状、血尿或精神障碍等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