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的审美窥探作者:曹加明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9 年第 11 期《论语》中的很多篇章,言简意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之美。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即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审美资源的文本!从审美的视角对高中语文文本进行探究,不仅是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然要求,亦是审美塑人、文化立人的当务之业。那么,“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一简短的譬喻,究竟有何之美呢?一、通俗形象之美——接地气孔子的论学解惑,从来不是端着架子的晦涩难懂之论,而是极其接地气的通俗形象之言。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深谙应在学生的原初认知和学习目标之间搭建恰切的教学阶梯之理。于是孔子将闻道求仁形象地比作“譬如为山”,“为山”之喻可谓通俗形象,老幼妇孺皆能明其喻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不仅善于以格外接地气的形象之“为山”之喻让人明白闻道求仁之义,而且振聋发聩地提醒世人——“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更深情地鼓舞大家——“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孔子绝非仅仅让世人沉.浸在通俗形象的“为山”之喻的浅表层“自得其乐”之中,而是致力于将世人从“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的自我陶醉与满足中唤醒,即“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正所谓闻道求仁“由己”,岂“由人乎哉”?只看到“为山”只差“一篑”的“巨大成就”,而不见“功亏一篑”的巨大遗憾,不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于是就“心安理得”地“止”,这在孔子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更为清醒的是,孔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敏锐地发现——“止,吾止也”,在“闻道”之路,上“功亏一篑”乃是自己的选择,这展现的是一种难得的清醒和担当之美,而不是颟顸的推卸责任之举!同时,孔子更是宽厚深情地给世人带来希望——“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哪怕是在“平地”上“为山”,亦是“可为”之事;哪怕是“虽覆一篑”,只要坚持不懈,终将距离成功更近一步。因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因为“进,吾往也”,只要持之以恒地“进”,只要自觉地将“闻道求仁”化作“吾往也”的自觉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趋近“道”与“仁”的境界。因此,孔子的“譬如为山”之喻中蕴含的不仅是接地气的通俗形象之美,亦有“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的清醒之美,更有“譬如平地,虽覆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