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师:学校: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我们的国家:7.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城乡交通存在的问题。8.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在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我们的社区生活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5.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二、本册教学要求1、感受“小窗口”在我家生活中的作用。2、自觉与好书交朋友,总结归纳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3、正确认识网络、选择和利用网络。4、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在绿色的窗口中享受生活。5、提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6、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交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7、认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初步学习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8、知道交通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9、了解家乡交通发展变化。10、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11、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自然环境、面积、人口和多民族居住的情况,感受家乡秀美的山川、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12、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契合特点、特色物产,体会家乡地形、气候和环境的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13、了解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对外交往的中心,了解全国人们对首都的向往,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14、了解北京道路、交通、居住环境、科技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对北京的高速发展根由感性的认识。15、了解北京城的悠久历史,从而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初步的认识。16、初步了解北京现存的“中华老字号”店铺及人们对它们的钟爱,感悟北京的古老和市井的繁荣。初步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了解四合院的建筑特点,体察北京城的古老;了解和品位胡同文化,感受古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17、了解北京城市的发展是从遥远的过去不断演变而来,古都中的历史遗迹非常丰富,感受到到古都北京城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三、本册教材分析每册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4个学习课题。教材内容安排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使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等相互融合,综合体现。1、综合性由于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呈现为多学科知识综合,教材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体系,努力使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形成对世界完整的认知图景。从而达到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培养以及过程与方法的多样、综合性的体现。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实际出发,由近及远,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2.主题呈现综合课程教材,多以“综合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呈现。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主题,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具体的学习主题,这些学习主题与单元学习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主题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计。每个学习主题以探究社会为主要特征,教材中强化探究性问题的叙述和描述,突破过去教材系统知识的传承方式,注重提示问题和活动的方式。3.多种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课程“活动性”的要求,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来主动探索,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感受。教材中注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理解、反思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