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摘要: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内涵语义学,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模态逻辑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内涵语义学。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很切合实际的弥补了经典语义学的一些弊端和缺陷。为模态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适用的语义工具。但是,随着模态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关键词: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问题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22-020引言模态逻辑自诞生之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分支。“可能世界”在模态逻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模态逻辑的形式语义学,可能语义学的出现,使得模态逻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不同的时期。基于此,在学习模态逻辑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发展历程。1可能世界的几种含义“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里的一个概念,从直观上来说,是指可能状态的组合。这一概念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基于此,他阐发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对反事实条件句的专题研究中,刘易斯认为,“‘事物的可能存在方式’是实体的存在。”;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克里普克认为可能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各种可能状态”,即“现实世界的非真实情形”。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卡尔纳普认为可能世界是“解决命题真值的句子集,或描状描述集”,即使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可能状况的组合。现代逻辑语义学认为,可能世界是使得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对象或状态,也就是在原本体论意义上加个逻辑真值。2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内涵20世纪50―60年代,鉴于模态逻辑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逻辑学家例如坎格尔(B.Kanger)、蒙太古(R.Montague)、普赖尔(A.N.Prior)、欣迪卡(J.Hintikka)和克里普克(S.Kripke)等人从莱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发,发展了一种模态语义理论即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就把模态逻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对于经典的语义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使命题的真假相对化。第二,它使必然性、可能性概念相对化。第三,它使可能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3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50年代初,模态命题逻辑的代数语义学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稍后,由美国逻辑学家拉索瓦和西柯尔斯基将代数语义学推广到模态谓词逻辑。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以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为代表建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美国逻辑学家莱蒙在命题逻辑的层次上建立了上述两种语义学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在模态谓词逻辑领域里建立两种语义学转换关系的设想。但该设想因莱蒙逝世未能实现,国外模态逻辑学界也未有人持续这一工作。克里普克所表述的MPL的语义学从模型结构入手,此处K是一世界集,以现实世界G为一元素,R则是一介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语义学澄清了叠置模态问题。多年来人们所构造的多种多样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根据这种语义学,可以看成是给R加上了补充限制。这只是一种很一般的模型论语义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高恒珊在60年代初开始研究模态逻辑,多年来取得许多成果。他在《科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发表的四篇论文:《量词模态系统的代数语义与Kripke语义――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Ⅰ)――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Ⅱ)――关于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Ⅲ)――关于不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这四篇论文是一个系列研究,其结果是在模态谓词逻辑的领域里建立了Kripke语义到代数语义的转化,完成了莱蒙的设想。北京大学的周北海,在1994年的论文《嫁接框架与SI-完全性》和GraftedframesandS1-Completeness,TheJournalofSymbolicLogic(Volume64Number3Sept.1999)中,他第一次使用了这种“嫁接”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型模态逻辑语义框架就是通常所说的“嫁接框架”。4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理论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人工智能学家巴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