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学方面:1、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育方面: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人物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司马迁的英雄形象。2、学习司马迁为了伟大的事业委曲求全、矢志不渝的品格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四、教学方法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讲述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情,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畅谈收获。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主发言,师适时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二、赏词析句,立起英雄。1、引导探究,步入“发愤”⑴师述: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板书:飞来横祸)⑵“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哪个字看出灾难来得出乎意料?对司马迁来说,这场“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板书:身受酷刑)[设计意图: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让词语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更加丰满的意象,词语的含义定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2、直面酷刑,拨动“情”弦。引:“酷刑”怎么理解?从文章中能不能看出酷刑是残暴而又狠毒的呢?(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⑴师设问:这句话怎能看出酷刑的残忍呢?(学生抓住“残生”、“血溅墙头”、“悲愤交加”几个词语,感受酷刑给司马迁带来的痛苦,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欲擒故纵”,巧妙地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考的殿堂。]⑵过渡:的确,酷刑给司马迁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诉说了自己身受酷刑的苦楚。老师这里有一份司马迁所受酷刑的介绍。⑶课件出示:酷刑,这里指腐刑,又叫宫刑。它是把受刑者扒光衣服捆绑在木架上,用皮鞭或棍棒抽打,直至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然后再把受刑者变成像太监一样的人。它是封建社会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刑罚。①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②交流感受:有感觉吗?你感受到什么?⑷师激情引读: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司马迁,对于一个立志要成为一名英雄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