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饮食谭》读后感“饮食文化”,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对这四个字的了解非常浅薄,只知道北京有烤鸭、四川有麻辣烫、兰州有牛肉面,只知道电视上有一些饮食类的节目等等。当我真正开始学习饮食文化时,才知道饮食文化不仅仅研究“吃什么”“怎么吃”,还研究与其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前常觉这句话未免有些夸张,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加上自己看过了相关书籍之后,才明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引人玩味。清代有名的美食家和大才子袁枚,是中国将饮食上升到艺术的第一人,他对饮食与文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而这本《文人饮食谭》,则是一本现当代文人关于饮食的散文漫笔合集,虽无系统知识,但以诸位学贯中西、又好“口腹之欲”的大家之笔写来,便不仅仅是在谈“吃”,更是一种对中国饮食文化及中华民族性格传统的思考。你来我往,笔剑交锋,其中价值并不输于袁枚。看过这本书,第一个感想就是“民以食为天”,古人诚不我欺啊。中国人对“吃”的重视隐藏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变成了文化中的一种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更迭中,不断壮大。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本书的第一篇——夏丏尊的《谈吃》便写得很深刻且有理有据。中国人待客要吃、婚丧要吃、节庆要吃;出门要吃送行宴,到地方要吃接风宴,临走时送行要吃送行宴;活着要吃、死了也不放过,“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要吃,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天地也要吃”,只要想得出名头,便只管去吃。除了重视吃之外,中国人的食材丰富是出了名的,外国人不吃的中国人尽可当做珍馐美味,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可见一斑。“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说中国人的文化是口的文化大概并不为过。对于中国人的“善吃”,在我看来,既然是一种传统,自然不必刻意去批判,自己吃自己的便好。只是如何“善吃”,仍需讨论。古有“东坡肉”、“五柳鱼”、张翰“思吴中菰菜、第1页共4页蒓羹、鲈鱼脍”、袁枚为豆腐折腰,既有佳肴之美,又有文士风流,如此“善吃”,自然值得欣羡、推崇。然而若是吃老鼠、吃野味、吃各种化学制品吃出病来,吃熊掌、吃鱼翅、吃猴脑吃个残忍,实在令人不敢苟同。说起中国菜,“八大菜系”的名头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川菜麻辣辛香,鲁菜鲜厚纯浓,浙菜清香精致,其余种种亦各有特色。而京菜一如京剧,既称国粹,必有独领风骚之姿,又有海纳百川之态。我因此也对京菜更多兴味。在我看来,北京是少有的能使贵族与平民极好融合的城市,若说北京这座城便是一盘珍馐佳肴,必是荤素搭配,鲜香独有。它既摆得下“满汉全席”这极大排场,也容得下小老百姓的青菜白馍,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程度为人称道,但论起走街串巷、藏在胡同里的美味小吃,也绝不会输于任何地方。北京多美食也多懂得享受的文人食客,在他们笔下,即便是饮食研究,也在枯燥知识外多了一分可爱的“京味”。此书中讲北京菜的文章也多,总结下来,倒也可以管中窥豹,知道些京菜特点:北京菜基本是由山东菜、清朝宫廷菜、食牛羊肉的清真菜混合形成体系,后来再吸收其他菜系的优点最后自成一体;北京菜原料选取丰富,烹调方法多样,口味讲究浓厚、烂熟,饮食有“春酸夏苦秋辣冬咸”之说,佐膳、调味精细,讲究传统——张友鸾的《北京菜》中便说到了京城人民几百年实践选择的最好搭配,“烤鸭大葱甜面酱”就是比“烤鸭大蒜椒盐”好吃,“吃烤鸭就着芝麻酱烧饼,吃涮羊肉就着荷叶饼,不扫兴就怪了。”北京人于豪气之外更有一份精细,而他们对饮食的这点讲究和执着,便是北京菜的精髓。说到“饮食”,“饮”在“食”前,可见其重要性。中国人的饮品,自然要数酒与茶。这两种东西在世界其他各地也备受喜欢,但总觉得与中国人对酒与茶的痴迷不在一个境界上。中国人饮酒也多讲究,酒德、酒品、酒人,都是酒的延伸。很多时候,我们喝的不只是酒,而是人生。一代枭雄曹操曾“煮酒论英雄”,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是千古名句;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饮极而狂,第2页共4页仰天大笑,又悲泣不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