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导入【篇一:《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 “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 2 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导入新课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 2 段 (1)学生齐读第 2 段。 (2)讲解第 2 段。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