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三农及三级干部大会发言同志们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这次“三农”三级干部会议的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当前农业形势,总结20XX年“三农”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强化推进措施,切实做好20XX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先讲几点意见。下面。一、真抓实干,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央已连续发布七个一号文件,2004年以来。对促进“三农”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群众拥护。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几个一号文件精神,创新工作,真抓实干,农业基础逐步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较2004年翻了一番多。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业科技不时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8%提高到45%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XX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继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农产品市场异常动摇的有利影响,一方面多措并举,砥砺奋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另一方面,依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加大“三农”投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力改善民生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认真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和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去年。大力开展了以守业促就业活动,采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效益,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加大政府投入降低利息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7元,比上年增加82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580元多出547元,增长21.3%增速全省第一。第1页共15页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2196元,增长38.7%;农民政策转移性收入人均397元,增长20.7%。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完成各类涉农资金投资39.8亿元,较上年增加7.8亿元,省市还共同设立了3亿元现代特色农业专项基金。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实现增加值73亿元,增长8.2%增速全省第一。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市羊子饲养规模达到775万只,二是特色农业再创高产纪录。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四季农业”实现粮食产量152.7万吨。生猪饲养规模达到226万头,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69.8万亩,玉米169.7万亩,小杂粮292.9万亩,蔬菜29.2万亩;新增红枣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155万亩;新增人工种草108万亩,改良退化草地55.6万亩,建立优质牧草示范基地30.5万亩。玉米、小杂粮等特色产业连创全国单产纪录,全国首次创出了万亩吨粮田,全市万亩、十万亩玉米创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大豆、绿豆等6种小杂粮作物发明了12项全国单产纪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启动建设,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发展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1户。60%村、100%乡镇通了油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有效,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实施了通乡、县乡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建设。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平方公里,新建基本农田10万亩,建成各类饮水平安工程1005处,解决了37万人的饮水平安问题。农村能源工程发展势头良好,新建沼气综合示范村50个,户用沼气“一池三改”2.27万户。12个县区乡乡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启动实施了十大林业工程,计划10年投入100亿元,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0%20XX年投入7.1亿元完成了造林绿化101万亩。全面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全年增加降水10亿吨,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实施了十村样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四是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突破。依照“三沿三型”总体布局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XX县区发动民营企第2页共15页业参与建设新农村,形成村企对接、帮扶共建的新模式,引起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被称为“府谷现象”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神木、横山统筹城乡发展的尝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