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今年以来,**县局运用“权变理论”,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所谓“权变理论”,就是承认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基础上,探求最适合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方式,根据组织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情况,通权达变,确定相应的组织机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机制,从而使组织与管理更为有效。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因分析一是税源分散,基层国税部门控管难度较大。**县是XX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总面积达2298平方公里,下辖35个乡镇(场)。国税部门辖有管户12127户,经济尚处于欠发达阶段,纳税人年纳税额最多的仅为1000万元,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双定业户占整个管辖户数高达93%,国税机关控管税源难度较大。二是基层税干素质参差不齐。该局现有在职税干172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以上仅31人,占18%,50岁以上税干占近20%的比例,干部队伍结构相对老化,知识层次明显偏低,部分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原有的划片属地管理,税务责任区既管理一般纳税人,又管理小规模纳税人,还要管理个体双定业户。一部分同志由于能力所限,对所辖的企业既管不住、又管不细、管不好;相当部分老同志个体税收征管经验丰富,但财会知识缺乏,管理一般纳税人企业十分吃力;而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同志,知识面广,业务水平高,管理企业十分出色,但管理个体经验欠缺,无从下手。这样的局面,就导致了干部的长处得不到张扬,而短处又得不到回避。三是大小税源得不到同抓同管。原有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划分原则,出现部分税源相对丰富和一般纳税人比重较大的责任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双定业户管理不到位,重大税轻小税,重收入轻管理,大小税源得不到同等重视,部分税源管理不到位。第1页共5页四是税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原有的纳税人混合管理模式,部分税收管理员案头工作较多,巡查、调查、核查的任务量较大,使得税收管理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涉税信息,并进行综合利用和比对分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出现漏洞,导致税收流失。五是基层税干绩效考核不深不透。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是困扰基层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内容不同、工作量不一,导致绩效考核线条较粗,操作性不强,指标设置不尽科学,由此而形成的绩效考核结果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一是分类设立税源管理责任区。按照国税发[2006]149号文件要求,该局根据全县税源结构、层次和分布,以纳税人类型为标志,区分管理难易程度,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将税务管理责任区划分为11个一般纳税人责任区、2个所得税管理责任区和17个小规模纳税人责任区(含双定业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二是建立主辅岗制度。税务管理责任区实行主辅岗,主岗对税务管理责任区工作承担主要责任,辅岗协助主岗开展税源监控。由于主岗对责任区的税源管理责任重大,对提高税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十分重要,该局参照选拔领导干部的办法,在全系统遴选工作作风硬、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干担任主岗。同时规定,一般纳税人责任区和所得税管理责任区主岗必须通过XX省国税系统专业等级中级以上资格考试,据此,6位税干因为业务素质达不到要求,由一般纳税人主岗改任小规模纳税人主岗。三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一般纳税人企业较为集中,地点稳定,税源可靠,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负责监控的税收管理员既懂财务管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个体零星税收分散、经营规模小、税源控管难,建立个体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将其分为固定业户、集贸市场户和临时经营户三类,对固定业户,实行户籍管理,源泉控管;对集贸市场,实行部门配合,综合治理;对个体零散税收全部实行第2页共5页委托代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了清晰的岗责体系,制定《税源管理责任人岗位职责》、《责任区主辅岗制度》、《责任区考核评比办法》、《税源信息采集制度》等,按照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