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而在四川出现的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双滞后的局面,这给四川地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认识。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 (一)吸纳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共同的经济特征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与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与集约化。这里所指的农村人口指存在于农村之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耕技术及机械化操作的提高,传统的第一产业已容纳不了过多的剩余劳动力,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就只有向城市转移,形成新的小城镇或不断壮大原有的大中小城市,或者向非农领域二三产业转移。 这些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被吸纳,关键在于被城市里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吸纳。剩余劳动力在城市里分流,一部分进入工业部门,一部分进入第三产业。但这两者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呈倒 U型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存在一定的限度,这是由于科技发达、技术进步使生产向现代化、自动化转化的结果。而第三产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包括流通领域,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领域,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领域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领域),进入门槛及进入成本低,因而提供就业机会多,就业弹性大,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越多,第三产业本身也就得到不断地拓展。据国外的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 0.8。我国学者李江帆与黄少军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城市化水平可以解释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72%,在能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共同经济特征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二)城市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第三产业支撑城市化的后续发展。 同第一、第二产业一样,第三产业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才能发挥作用,这个空间就是城市。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均 GDP有很大关系,农村居民的人均 GDP值很低,相当一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第三产业在农村很难维系生存与发展。而在城市,人均 GDP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都与农村截然不同,第三产业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其次,城市具有高度的聚集效应,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人口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