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_ --------------------------------------- 高效率的课堂对话源于好的问题。好的问题是富有启发性的,它能让问题解决者自己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且这突破口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它能变化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新问题,引导问题解决者梳理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它能启发问题解决者自己察觉思维的漏洞与缺陷,使其成为一个智慧的自我纠错者。可是,站在关注学生持续进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课堂中的提问,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串讲串问常常堵塞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创设的狭隘的问题情境常常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而学生惯常的线性思维方式又阻碍了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让提问更富有成效,更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 挑战性问题——让思维一触即发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 第一位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苗圃图片,长 40 米,宽 35 米,问:1、这块苗圃有多大?2、在苗圃的周围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通过学生的计算引出课题。 第二位老师与学生谈话:由于同学们的课桌面出现破损,总务处打算在暑假的时候把桌子翻新一下,首先在桌面上加一层人造板,然后在边上钉上一圈铝条,请你们帮马主任算算每张课桌要用多少木板和铝条。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多少木板就是求桌面的面积,而求铝条的长度就是求桌面的周长;要求面积和周长必须先量出桌面的长和宽。于是,纷纷拿起手中的直尺开始测量、记录并计算。由此老师引出本课练习的内容,并揭示课题。 对比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对于第一位老师而言,这个购物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楔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练习程序了。而第二位老师则将问题情境作为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主动思考,不断变换思维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个问题情境带给学生思维的冲击力孰轻孰重,无须多言。由此也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强烈的震撼,就要将问题准确无误地触及学生思维的最近进展区,让学生的思维激荡、蔓延和发散,变被动的接受问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 二、 延展性问题——让思维条分缕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