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研究 关帝镇中心小学 魏妮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倾听提出了要求:低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把握说话人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年级,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总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上面指点迷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发言的学生在尽其所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些同学却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在小组交流时,当小组同学在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时,要么不吭声,要么只关注自己回答的内容,而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认真倾听同学、老师的讲话,以至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习成绩。可以归纳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不喜欢倾听,二是不会倾听,三是听后不敢于表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二、概念的界定 倾听习惯——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一种定型性行为。也就是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倾听习惯指别人在发表意见时能用心去听,本课题研究指教师能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讲解及同学的发言时全体同学都能认真听,做到听讲姿势正确,听清同学老师所讲内容。 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广义指别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时,你能集中注意力听清主要内容,并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本课题研究指学生在听同学发言和老师讲话时不但做到姿势正确,听清老师、同学所讲内容,而且要听懂,做到边听边思考,听后及时反馈评价。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认知建构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倾听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2、教学认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