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极化 离子的极化(Ionic polarization)由法扬斯(Fajans)首先提出。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简介 离子极化 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离子极化使正、负离子之间在原静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又附加以新的作用,它是由离子在极化时产生的诱导偶极矩 μ 引起的。μ 与电场强度 E的比值 μ /E称为极化率,它可作为离子可极化性大小的量度。正、负离子虽可互相极化,但一般说,由于正离子半径小,电子云不易变形,可极化性小,主要作为极化者;负离子恰好相反,是被极化者。离子极化的结果使离子键成分减少,而共价键成分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构效应,影响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离子极化可使键力加强、键长缩短、键的极性降低以至结构型式变异,从离子晶体的高对称结构向层型结构过渡。 离子的极化 a.离子在外电场或另外离子的影响下,原子核与电子云会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形的现象,称为离子的极化。 b.极化作用(polarization power) 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的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c.极化率(或变形性)(polarizability) 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电子云变形的能力,称为极化率或变形性。 (2) 无论是正离子或负离子都有极化作用和变形性两个方面,但是正离子半径一般比负离子小,所以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大,而负离子的变形性大。负离子对正离子的极化作用(负离子变形后对正离子电子云发生变形),称为附加极化作用。 (3) 离子的极化作用可使典型的离子键向典型的共价键过渡。这是因为正、负离子之间的极化作用,加强了“离子对”的作用力,而削弱了离子对与离子对之间的作用力的结果。 离子极化作用的规律 a.正离子电荷越高,半径越小,离子势φ (Z / r)越大,则极化作用越强; b.在相同离子电荷和半径相近的情况下,不同电子构型的正离子极化作用不同:8电子构型 < 9-17电子构型 < (18,18+2) 电子构型 例如: r(Hg)= 102pm, r(Ca)= 100pm,但Hg的极化作用大于Ca 解释:(i) 由于d态电子云空间分布的特征,使其屏蔽作用小 (ii) 由于d态电子云本身易变形,因此d电子的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都要比相同电荷、相同半径的8电子构型的离子的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大。 c.负离子的电荷越高,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例如: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