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日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假如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 (学生小声读书讨论,老师深化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加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舍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兴奋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