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 3 篇 第一篇 一、传统辐射引领,增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影响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可见,环境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学校园的传统蕴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它容易被人们的感官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特性的物质人文环境。高校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孕育的重要场所,离不开这一实体的依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当弘扬理性的精神,使校园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高校物质文化精神的培育要与社会的主旋律相吻合,包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都应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才能担负起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任。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具体地说,主要涵盖着大学校园的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错落有序;校园内各种人造景观,如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的布局合理;校园内的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种建筑、教学和科研设备的独具特色等。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为广阔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能让其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和求乐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育。因此,高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保留多样性,弘扬主旋律。大学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为此,大学校园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做到法律规范有序、先进完善、宽松宜人。与此同时,还应把大学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施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发挥其文化辐射源作用。对高校来说,图书馆不管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出发,往往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及其为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窗口。 二、传播媒介引领,发挥大学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 在社会多元化进展的情况下,高校必须在多样中谋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文化建设,强化媒介的引导功能和育人功能,使媒介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