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语言暴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校园语言暴力心理分析心理健康 【论文内容提要】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人们对校园生活中的同伴暴力、体罚等暴力行为深恶痛绝,然而有一类无形的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2024 年 3 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损害”的专项调查,其中“语言损害”以高达 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运动损害”居第二和第三。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语言暴力”的重视。何谓“语言暴力”?它是指诉诸于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暴力行为。比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使用谩骂、嘲笑等侮辱卑视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口头语言暴力现象则更为普遍,如“笨蛋”、“傻瓜”、“没有出息”等语言。近日.有记者就此对厦门市两所小学的 120 多名六年级学生及相关人士调查采访,发现“语言暴力”确实已经损害了许多孩子。老师的冷言冷语、家长的厉声呵斥、同伴的闲言碎语,就如同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把无情的尖刀,悄然无声地带来了无法治愈的伤口。本文试图通过对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为减少乃至杜绝校园“语言暴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暴力”受害学生的心理分析 案例 1:2024 年 4 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判教育,其间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美丽,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 2: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位优秀学生明明(化名),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当选为小队长。但由于他的好朋友丽丽(化名)当上了班长,他就遭到了妈妈“连女的都不如!”的训斥,同学们也拿这件事笑话他。结果,一对原来很要好的小伙伴从此不再说话,他更是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案例 3:小涛个头高,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一天早上,他突然跟母亲说,自己长得难看,体毛很长,要妈妈带去脱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