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近年来,随着儿童观和课程观的变革,老师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兴趣,越来越多地在思考如何观察儿童的兴趣以及如何将儿童的兴趣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并锤炼这种专业功夫,这实在是一种非常令人欣喜的变化。假如每位老师都能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在行动中思考和追问,那么我们的课程质量一定会稳步提升,而我们的儿童也一定会拥有更具智慧、更具活力的幼儿园生活。一、理解儿童的兴趣兴趣是注意,是关怀,是自我关联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何种事物、现象会有兴趣,往往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需要以及文化经验。无论如何,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又有机会和能力去满足兴趣,往往给人带来幸福感,而憎厌、淡漠、无趣的状态则会让人感到无望。杜威也格外重视“儿童的兴趣”,在其多部论著中都涉及对这一概念的辨析以及对教育现实的思考。他说,“兴趣”一词通常有三种意义:活动进展的全部状态,预见的或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个人的情感倾向。它有时指与利益相关的职业、商业等;有时指事物感动人、吸引人、影响人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一对象。杜威指出,从英文词源的意义来看,兴趣(interest)带有一种居间事物的意思,常常涉及的是人与他的对象所具有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时间上来说也会体现出一种生长的过程。从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这里,我们能领悟到对“兴趣”的一种教育学立场。兴趣不仅仅指向眼前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某种动态的可能性。首先,能引发年幼儿童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着的、变化着的生命,而非静态的、符号性的对象,因此大自然往往是儿童兴趣的源泉。嗡嗡飞动的、嘤嘤鸣叫的、跳跃奔跑的、爬行扭动的小生命,在年幼儿童那里会发生种种生命的感应,从而形成多样的、动态的生命形式感,儿童由此构建了对生命现象的体验与理解。这种体验与理解是一种本能,并不需要达到什么外在的目的,它们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在花园里惊喜地发现虫子,凝神观察它,用各种方式试着和它玩耍,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其次,儿童感兴趣的往往不是孤立的特性,而是活动中人和事物产生的变化。杜威强调过这一点。在这一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特点:孩子们发现了西瓜虫,用树叶去试探它,希望它爬上去;摇动罐子,看它翻滚的样子;碰触它,让它蜷曲成球……总之,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不是一种概念式的认知,而是“我和它之间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