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在过去 30 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增长 1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 12 倍。2009 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3600 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奇迹。海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广泛讨论对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特征等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解读。 一、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 一般认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发端于时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他于 2004 年 5 月撰写的《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一文认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的工具(如巨额外汇储备)等特点。他的观点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案例”等说法。 1. “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 “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这一概念在当下流行则源自国内学者,他们用“中国模式”概念取代了“北京共识”,认为使用“中国模式”概念而非“北京共识”,有三个原因:一是“共识”一词已经泛滥成灾而且政治意味很浓;二是“北京共识”概念容易使人产生与“华盛顿共识”对抗的错觉,有兜售意识形态之嫌,对消除“中国威胁论”十分不利;三是“模式”一词是指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因此,用“中国模式”概念更为恰当,更强调这个模式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 2. “中国模式”概念之争 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或用其他概念替代,学术界本身存在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德国学者桑德施奈德认为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三十年成就的秘诀归结到一个词就是“实用主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慎用“中国模式”。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体制尚未定型,还需要继续探索。现在提“中国模式”有定型之嫌,容易引起盲目乐观,会转移改革方向,因此要慎提“中国模式”,并主张用“中国特色”。有的观点则认为,中国无意输出“中国模式”,中国一向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和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则,“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没有普适性一样,中国模式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案例”。还有的观点认为,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中国特色发展经验和道路,称之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比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