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概述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 ;“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20 世纪 60—70 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形式表现的对抗事件。此期间,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 20 世纪 80 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 ,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两大阵营的分化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一.美、欧、日相互关系的变化 战后初期形成的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世界格局进入 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发生向多极化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因来自两大阵营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分化,其中,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 、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中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与此同时,原来介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日趋活跃,发挥了制衡两极的作用。 二.国际共运论战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越演越烈的意识形态论战和国家利益之争,并一步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中苏两党的分歧和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从亚非会议到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范畴中是对处于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泛称,而在国际政治范畴中则是指介于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中间地带”。由于“中间地带”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无论从哪个范畴着眼。“第三世界”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