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避免六个误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经济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学习中把握这一概念要避免六个误区:误区之一: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简析: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如果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社会上占绝大部分,则其生产条件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如果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社会上占很小的一部分,则其生产条件就不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而应以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为依据。误区之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制造某中使用价值时,所有劳动者平均达到的技术水平和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平均程度。简析: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相同,但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可能一样,因此生产同样一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也不同。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产品平均消耗的劳动时间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极少量的非当时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没有资格参与平均的。同样,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那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平均,非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不能参与平均的。误区之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中“社会平均”是纯粹的数学平均。简析:探究某个生产部门内一定时期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首先要弄清能够参与“社会平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制造某中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劳动时间,非当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制造某中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没有资格参与平均的。其次,这里的“社会平均”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并不是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它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只能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体现出来。误区之四:在一定历史时期,全社会只有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析: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因此必然在一个社会内形成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