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价值哲学 鲁迅杂文集《而已集》中有一篇《读书杂谈》,在谈到文学批评时讲了一个印度故事文中说:“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这则印度故事不是一般的民间故事,它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普遍性。人们尽可以从中读出其所包含的深义和喻义:鲁迅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告诫青年学生,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不应过分地相信评论家,否则的话就会落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当代大众哲学》一书的作者则从方法论、认识论的高度得出了同一个事物,角度、立场不同,认识也会不同的结论; 本文无意于对该故事作版本学的考究和整理,只是认为有必要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挖掘,并从价值论的层面,就价值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认识,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价值选择无处不在 故事中的老翁、孩子和驴子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关共同体,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四种关系结构,面临着四种可能的价值选择:孩子骑驴老翁徒步,老翁骑驴孩子徒步,老翁孩子一同骑驴,老翁、孩子和驴子各自行路。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既可这样也可那样,此种选择无关宏旨,无碍大局。故事中的老翁如果能明了局外人的价值主张都是基于各自的价值标准而作出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符合自己当时的处境。作为当事人,如果能基于自身的状况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不难作出切实可行的选择。 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作出选择的。从大处来看,人们既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生产关系,也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从小处来看,人们既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更不能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可见,尽管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但任何选择活动都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如参加选举,只能在赞成反对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