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立足点问题。我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找准立足点。找准了立足点,才能找到方向,找到标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立足点,努力去适应市场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问题解析】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4 页)。这就指出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首先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任何时代的经济,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道德。同时,任何时代的道德,又必然影响产生它的经济。 按照这个要求来思考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把握这么几点:首先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有本质的不同。其次它是在我们改革开放背景下,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展的道德建设,与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道德建设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一切照搬过去的老经验,也不能处处以过去的标准衡量今天的事物,在许多方面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道德建设能够满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上来。有的同志非常怀念五六十年代,认为那个时候是我国道德建设形势最好、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的时期。这种怀念的确有它的理由。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经过革命战争风暴的洗礼,经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的社会变革,摧枯拉朽,荡涤污泥浊水,冲击和扫荡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浓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在革命队伍、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崭新的革命道德在全社会传播,形成了新社会新道德新风尚。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