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无商不奸”、“为富不仁”,如何认识它们与诚实守信原则的矛盾关系【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为富不仁”、“无商不奸”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前者是否定,要富就不能有仁心,不能有恻隐之心,也就是要狠,要下得了毒手,特别是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而后者,更是一个双重否定,比肯定还要肯定,那就是没有一个经商的人不是奸诈小人。如何认识它们与诚实守信原则的矛盾关系?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发展的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问题解析】 一、“无商不奸”、“为富不仁”说法的产生根源。 应当说,“为富不仁”、“无商不奸”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对商人的偏见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支撑中国经济一向是农业经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如秦始皇)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为了开发边境地区,让人们安心务农就极力打击经商活动,排斥商人。惩罚商人的理由往往就是说他们是“奸商”,而这又迎合了农民的看法,农民的辛勤劳作不如商人瞬间致富,这不是发横财是什么呢?打击商人又使农民能够安心务农,稳定了农业社会,保证了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无商不奸”、“为富不仁”说法就产生出来,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也是农业社会的重要产物。 二、诚实守信的内涵。 什么是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目前,“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支撑。加强诚信建设,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