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 1925 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 年宣布苏联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成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五十年初的争论,从 1952 年 2 月 1 日到 9 月 28 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收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值的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4)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