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你没商量——价格歧视 买什么样的礼物既能讨得爱人欢心又不至于被商家痛“宰”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商家“宰”你多数是因为你不了解行情,精明的商家向来都是看人定价,经济学的术语称之为“价格歧视”。 结婚多年,没有了恋爱的浪漫与激情,为了能在夫妻间制造点罗曼蒂克气氛,保持爱情的新鲜,彼此间送些别致的礼物成了最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对于丈夫,送礼物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婚后的妻子通常会让丈夫觉得更加难以取悦。或许是因为女人天生就爱挑剔,或许是因为妻子和丈夫的价格观念不同。比如妻子总是会抱怨丈夫花冤枉钱,而且买的化妆品和衣服又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往往会使激情满怀的丈夫备受打击。 以丝巾为例。丈夫看到丝巾可能会觉得价格在 350 元以内就比较合理,但是换作妻子,可能觉得 150 元的价格才算合理。假如丝巾的实际标价为 300 元,丈夫购买时,可能会觉得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便宜 50 元,但是以妻子的眼光来看,则会认为丝巾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价格,所以断然不会轻易购买。这也就是为什么丈夫买回去的东西经常遭到妻子埋怨。所以,如果想为妻子买到中意的礼物,不妨试着买妻子所不熟悉的东西。 对于商家,如果对夫妻间不同的价格期望非常熟悉,那么其战略就会非常简单,卖给丈夫 350 元,卖给妻子 150 元,采取典型的“看人定价”的价格差异化策略,即价格歧视( price discrimination)。 那么,商家为什么这样做呢? 商家做生意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利润最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商品是他们所希望的。但高价格的产品不一定会适合所有顾客,往往会造成积压、卖不出去的状况。这样一来,商家就要想出一些办法,使商品既能卖出去又能收获最大的利润。具体就是按照消费者各自能够接受的水平来定价。但是他们也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而这里的弹性就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弹性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会越敏感。所以,商家会对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因为价格定高了就很容易流失这类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当然,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就要收取高价了,因为他们对价格不敏感,需求也相对稳定。 某些商品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得不买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可买可不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家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弹性”这一心理特点,对商品采取差别定价,将“价格歧视”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经营策略中。 当然,这并不代表“价格歧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