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设计者:(315300)慈溪市育才中学 孙克友一、设计思想: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回归生活世界,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二、教材分析:“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教材高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二框题,属于必修课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题构成: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是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教材内容编排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行编写的,在新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同时对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此框题在新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三、学情分析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状况:第一,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题的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了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而本框题则是进一步学习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基础。第二,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阅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经济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了解了一定经济发展运行的常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的经济常识和知识的基础。 第三,高一学生拥有一定经济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具备初步的现代信息技术。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①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高一的学生生活中已经遇到了我们经济的发展与能源高消耗、资源缺乏,环境的恶化相伴的社会问题,更是切身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问题。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高一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经济发展,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高一学生中存在鲜明的个性差异,有性格外向型,喜欢发言和合作的;有性格内向型,喜欢独自思考的;高一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能力差异。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