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材解析【基本知识梳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的含义(P32)。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 (3)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自我整理】1.运动的含义: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三句话)3.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 静止的两方面含义: 4.运动是相对的, 的, 的。静止是相对的, 的, 的5.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 的统一 6.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是指: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是指: 7.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联系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基本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