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 ,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截至 1949 年,大体可分为: ①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 ②封建制时期的哲学;i ③从封建制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哲学。前两段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称为中国近代哲学。 各个时期的哲学 先秦时期的哲学简介 中国夏王朝(约前 21~前 16 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经殷商(约前 16~前 11 世纪),到西周(约前 11 世纪~前 711 年),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前 770~前 476)、战国(前 475~前 221)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公元前 221 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 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天道观 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主要围绕天是否本原的问题进行论辩,故称天道观(见天道与人道)。在先秦哲学中,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都把自己的天道观作为立论的总依据。商代把 “天”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称为 “帝”或“天帝”、“上帝”,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卜辞中记载了商代统治者卜问上帝的文字,凡祭祀、征伐、田猎、年成、风雨、行止、疾病等等,都依占卜的结果行事,反映了商代统治者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见《易经》),将早期 “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