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开卷考试当今中国的教育界从来没有缺少过层出不穷的改革家们,而且他们也热衷于把“改革”的大旗触及到“育人工程”的每个角落。“标新立异”,“开拓创新”,“西学东效”,总之在中国教育领域这个大舞台上,各种思想,学说,流派,大家们粉墨登场,高谈阔论,到处在兜售着自己所谓的教育新思想,教育新理念。说道教育改革必然要提到中考改革——开卷考试。从 2001 年的半开放(只能允许学生带教材进考场)到现在的全开放(书和资料都可以带进考场),开卷考试也已经走过了 7年的时光,身为一位从事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我见证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在“素质教育”和“减负”两杆大旗的引领下,做为当时教改的一个重要举措——开卷考试,在经历了 7 年的洗礼后,我们现在应该静下心来对它做一个总结,也有必要对这项措施进行反思和剖析。回想当时政史开卷考试的倡导者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开卷考试与当时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不清楚他们所说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就是指教学大纲中明确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即我们通常讲的“双基”。如果是的话,开卷考试真的能带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飞跃吗?其实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教学有其不变的客观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所用的知识“懂”的基础之上,而要做到“懂”就必须以“知”为先决条件,“知”又必然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与“记忆”,所以只有循序渐进的经过这些符合教学规律的步骤,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领悟,驾驭和运用。可以说这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整体,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缺失和断裂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实现,最终也必然影响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开卷考试,由于其“特殊”的考试方式(学生可以带着书籍和各种资料到考场去查阅),无形中它会弱化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的“记忆”这一环节,这里包括对:定义,概念,基本原理,常识等等的记忆。由于这一环节的断裂,以至于老师在讲解课本内容时,当涉及到前面的某些知识点,用先前的知识点来理解后面所学的内容的时候学生只能一脸茫然。由于没有经过必要的知识储备,脑海中也就必然是一片空白。而这又会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不难想像在这样的教学要去下,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又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