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网吧”与“保护网民”这些天来,随着当地大多数网吧陆续恢复经营,一度占据媒体视觉中心的山东冠县“关闭网吧事件”渐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这一事件中,关于网吧的“管”和“关”、关于公共治理的“堵”与“疏”,关于行政权力的“尺度”与“力度”,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从今年 7 月 29 日起,山东冠县县城几乎全部的网吧都因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整治清理”而被关闭,一时间,“全城无网吧”的“奇观”将这个鲁西小县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之所以继续关注这一事件,是因为,作为一个网民超过 3 亿、网吧超过 10 万的网络大国,如何加强网吧管理、构建网络文明,一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有关主管部门也已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网吧行业的管理办法,网吧从安全性到日常管理都已逐渐规范化。不可否认,某些网吧仍然存在着诸如网民浏览不健康信息,过度沉迷上网聊天、游戏,甚至利用网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这给网民,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继续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管”绝对不等同于简单的“关”。冠县简单地把网吧行业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网吧本身,对所有网吧一概实行长时间关闭整顿的做法,实质上是推卸和转嫁管理责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其平时在网吧管理上存在的严重缺陷,以及遇到问题后在管理思维和处置方法上的陈旧保守和简单机械。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网络除了休闲娱乐功能之外,也是群众了解新闻和通信联络的必要工具,更是公民正当表达和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冠县县城长达两个多月的“无网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惰政”,是政府对公权力的过度使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侵犯。在各级党政机关日益重视网络民意的大背景下,如果堵塞当地群众通过网络沟通联络、表达民意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堵塞了政府倾听社情民意的通道,从而削弱了政府与网络民意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如果真如冠县所言,封闭网吧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且不说这种因噎废食的“保护”手法能否奏效,从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成本而言,这样的“保护”不仅缺乏政治逻辑,而且缺乏执政智慧。冠县县长已经对媒体坦言,关闭网吧确有“操之过急”之处。“当你看到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网吧业主拉开卷帘门往外放孩子的场景,就会觉得我们这么做并不过分,不对网吧进行管理对不起老百姓”。这些话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是平时不作为...